查看原文
其他

马鞍山的山,见证了什么?

赵欣欣 望天门
2024-09-08

在中国,山从来都不只是山。

山,代表着某种高度;山,代表着某种文化;山,还代表着某种精神。

马鞍山,以山为名。这里的每一座山,承载着自然灵性,也沉淀着人文底蕴。

▲云中太湖山 濮勇 摄

它们构成了城市自然风光,也构筑了城市精神文化;它们是地理上的地标,也是时间的守望者,还是历史的见证者。

通过一座座山,我们来读懂马鞍山这座城市。


01
历史的守望者



翻看地图,马鞍山山脉纵横交织,河湖星罗棋布,正是众多的山川河流造就了马鞍山独特的地理环境,也成就了马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。

▲ 汪家山北坡和县猿人遗址航拍 资料图

汪家山,一座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小山,山上龙潭洞发现的“和县猿人”头盖骨化石却曾震惊世界。

和县猿人遗址在和县西北约45千米的汪家山北坡,1980年,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件非常完整的头盖骨化石,这个头盖骨化石不仅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,也是目前现存的国内古人类遗址当中发现的头盖骨最完整的一件。

和县猿人的发现,让我们知道,40余万年前先民们便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。“和县猿人”及其动物群的重大发现,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,提供了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依据。

▲ 烟墩山遗址公园航拍 储灿林 摄

烟墩山,马鞍山的另外一座小山,虽不显眼,却很重要。

200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掘,这里出土了400多件玉器、原始瓷器、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处灶台及灰坑,证实烟墩山是5300年前人类居住遗址,是长江中下游上古时期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。

马鞍山横跨长江两岸,笑看数千年历史风云变幻。马鞍山的这些山峦也见证古代战争的烽火与和平的曙光,从春秋战国的纷争到近代的抗日烽烟,每一座山峰、每一道山谷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。

▲ 荷包山 资料图

荷包山,又称宝积山,登山可以远眺南面的翠螺山和北面的小九华山,景色独特。此山高不过百尺,阔不过二十余亩,其峰不险,其势不峻。

山不在高,有史则名。这里曾是古战场,在此曾发生过二十几场战争,是史上战云激荡,惊涛裂岸的争战之地。


02
文化的传承者


马鞍山的山,虽不高大,却因仙灵之气、文人墨客的足迹与传颂,而显得格外不凡。

▲ 西梁山 资料图


西梁山,既无泰山之伟,亦少黄山之秀,此山俯临大江,与芜湖市东梁山夹江对峙,像一座天设的门户,故合称“天门山”。

李白一生“好入名山游”,开元十三年(725年)李白出川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从此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漫游中度过。出川第二年,乘舟下金陵时李白第一次途经西梁山,一首七言绝句《望天门山》让天门山从此名扬四海。

▲ 大青山 资料图

大青山,岩壑灵秀,蜿蜒起伏,大小山峰二十余座。南齐山水诗人谢朓曾多次“双旌五马”畅游青山,并在山南筑室而居,称之为“山水都”。在唐朝时,大青山也被称为“谢公山”。

李白一生数次“打卡”大青山,先后写下《谢公宅》等多首缅怀谢朓的诗文。去世之后,他埋骨青山脚下,终与偶像谢朓结为“异代芳邻”。由此,大青山也就成就了其“中国第一诗山”的美誉。

▲ 和县香泉 秦祖泉 摄


覆釜山下,汩汩香泉,流灌古今。一千五百多年前,当时年仅20岁的南梁昭明太子萧统,到和县如方山“萧家藏经寺”读书礼佛。

相传,彼时他身患疥癣,久治不愈,痛苦不堪。后在乡人的指引下他移居香泉,一日三次用香泉温泉洗澡。疥疮竟尽数结痂脱落,皮肤白润如初,因此昭明太子乘兴写下“天下第一汤”五个大字,该泉从此也名“太子汤”,香泉名扬天下。

昭明太子萧统在此驻留期间,集英才讨论编纂《文选》。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《昭明文选》就是在此间编纂完成的。

▲ 横山 资料图


横山,位于博望区,横跨皖苏,风光秀美、遗迹众多,被文人称之为“世外桃源”,吸引文人墨客流连忘返。相传南梁陶弘景留恋横山山水景色,到此隐居,皇帝诏他出山,都被他婉言谢绝。他以《诏问山中何所有》赋诗以答:“山中何所有,岭上多白云。只可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”

当然,爱上横山的不只陶弘景。李白也在横山写下三首诗,分别是《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》《寻雍尊师隐居》和《下途归石门旧居》。

▲ 褒禅山 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

褒禅山,在王安石眼中,不仅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,更是思想与文化的交融之地。一篇《游褒禅山记》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哲思,让人在攀登之时,亦在心灵上进行一次深刻的旅行。

“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险远”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,这其中的哲思,正是王安石游览褒禅山、华阳洞的感悟。


03
发展的见证者


随着时代的进步,马鞍山亦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。马鞍山的山,不仅目睹了古老的采矿场如何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,也见证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。

▲翠螺山 唐焱 摄

提到马鞍山,不得不说采石矶。采石矶扼长江之险,为金陵西南屏障,自东汉末年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“采石大战”。

翠螺山,为采石矶最高峰,海拔一百三十一米,西临长江且悬崖绝壁,建有沿江栈道、藏兵补给的坑道。

位于翠螺山下的采石古镇,诞生了马鞍山最早的电信机构、最早的现代邮政机构、最早的一所近代学校、历史上第一座临江码头、最早的医院等近代马鞍山历史上的多个第一。

▲ 马鞍山 唐焱 摄


马鞍山,位于长江之畔,似马鞍形状,亦有传说因楚霸王项羽的坐骑乌骓马的马鞍落地成山而得名,是这座城市的象征。她仿佛一位沉睡的守护者,静静横卧市区西北,山体虽无崇峰峻岭之险,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。

的临江一侧摩崖石刻“江东第一城”因山石崩塌,如今仅存金色的“一城”两字。

登上山顶,可俯瞰马鞍山的发源地、曾经的市中心——老市里金家庄,建市后的许多全市“第一”从这里开始,比如公交、影院、饭店等等,这里承载了城市最初的记忆,见证了马鞍山的城市发展。

▲ 凹山成了凹山湖 胡乾亮 摄


凹山,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所在地,素有“马钢粮仓”“功勋采场”之称。上世纪70年代,石炮一响,黄金万两,“凹山大会战”不到3年,实现了600万吨铁矿石的年生产能力,并持续稳产16年之久。

凹山从一座海拔180米的山峰变为了210米深的矿坑,累计采出矿石近2亿吨,凹山开采出的矿石养活了马钢的几代人,是马钢名副其实的“粮仓”,为马鞍山城市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

……

▲ 凌云山 濮勇 摄

马鞍山的山,用它们的方式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故事,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与精神,等待着每一位旅人的聆听与探索。

来马鞍山,去看看山,遇见别样风景,感受城市历史。


编   辑 / 赵欣欣      校   对 / 戴国文
审   核 / 江   勇      审   签 / 陈 峰总监制 / 杜维斌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望天门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